今天是:

特色教育

Special education

特色教育
共创成长路 首页 » 特色教育 » 共创成长路
打印文章

青少年正面成长课程校本化方案

为了全面实施正面成长课程,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探索学校德育的新途径,打造学校德育的新品牌,在香港田家炳基金会与上海华师大的资助和大力支持下,我校决定于2015年至2017年深入开展正面成长课程,现制定三年行动计划。

一.组织领导

设立“共创成长路”研究课题组。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如下:

顾问:田家炳基金会、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

课题组组长:张晓林(校长)

课题组副组长:徐萍(副校长)、黄向阳(副校长)

课题组核心成员:谢俊峰(教务处主任)、濮梅(学工处副主任)、胡玲红(工会主席)、王慧(教务处副主任)、王咏(办公室主任)、魏玺(课程首席导师)、王继玉(心理健康教师)、各学科资深教师

二.实施机构

成立设立“共创成长路”工作室。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张晓林

副组长:谢俊峰、濮梅

成员:魏玺、王齐、周杰、王继玉、王慧、胡玲红

三.工作目标

1.通过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和开展行动研究,用三年时间,培养一支(至少12人以上)能上好正面成长课的骨干教师,并逐渐影响到学校其他教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终生发展提供一条新途径。

2.通过分步实施、逐渐推进的策略,利用三年时间在全校各年级全面开设正面成长课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探索学生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贯彻落实以“田家炳精神”为中心的中华美德教育,不断改观师生精神面貌,提升师生文明素养,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3.不断探索,加强正面成长课程的校本化研究,将正面成长课程与学校的心理课、健康课、班会课、思品课、校本课程等有效结合,形成以正面成长课程为核心,多种课程相结合的立体德育课程模式。

4.通过将正面成长与学校现有的德育工作模式如唤醒工程、学生自主学习的“四会”工程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六有”工程相结合,尤其是“六有”工程的相融合,形成学校德育教育的新品牌。

5.结合“小班化”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将正面成长课程逐渐发展为小班化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核心课程,提升师生素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及影响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稳步发展。

四.具体措施

1.开展教师培训,建立一支正面成长课程的教师队伍。

1)以2011年暑假参加首批“共创成长路”导师培训的5名教师为核心,建立“共创成长路”工作室。在初一年级开设正面成长课程。初一的各班级班主任也一并加入到课程计划中来,协助各位导师上好每一节课,并且从导师处学到课程的真正内涵,确保自己经过观摩后也能上好这样的课程。为了给首期参加培训的教师充电,我校决定适时把专家和名师请到学校开展针对性强的培训活动。20158月开展种子教师培训,201511月开展骨干教师培训,201512月开展专家型教师培训。其中由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培训的候选种子教师人数为10人,候选骨干教师人数约6人,候选专家型教师的人数约2人。期望通过三年时间的培训提高,最终产生种子教师约30人、骨干教师月15人和专家型教师约6人(各级别教师的认定标准参照香港田家炳基金会相应评估文件执行)。

2)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好校内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资深教师资源,开展同伴互助式的培训工作坊,以实现扩大影响、推广成果并积累经验的目的。初定于201520162017年的7月各举办一期工作坊,由前期参与了香港理工大学培训且理论和实践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导师。每期人数一般控制在30人以内,以普及与研讨为主。

3)开学期间,推动个人研修活动,采用录像与自我反思的方法,以分享的形式,由学校教研室、政教处或实验年级每个月组织一期相关的研讨式培训活动。

4)争取上级部门和基金会的支持,把一批骨干教师送出去,以名校名师带徒的方式开展研修学习活动,打造本校的名师团队。计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10人左右的骨干型教师送到香港相关名校或梅陇中学进行一段时间的跟班学习与培训,以促进教师水平的更快提高。

2.积极稳妥推进,开展行动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制定详实教学计划,以堂堂过关,人人参与为主要评价标准,确保教学效果在实验过程中保持稳定水平并有所提升。

2)引导、鼓励但不强迫教师参与行动研究,确保研究始终具有比较宽松的氛围。采取以2015届初一年级为主(11个班412学生,28位教师),其他年级自愿参与为辅的试点办法,逐步推广到其他年级。具体步骤为:①2015年初一年级为主体(全部班级均实施正面成长课程),首批参加“正面成长计划”的教师及其他自愿参加实验的教师共约20人参与正面成长行动研究;②20169月开始,初二年级也为主体,条件成熟时推广到三个年级全面铺开,其他年级的教师仍然以自愿为原则个别参与。

3)小步快走,稳妥推进行动研究,以先熟悉课堂管理策略,再逐个熟悉教学策略的办法,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流程,构建成熟课堂教学模式。

4)实验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实验的复杂性、艰巨性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记录,不操之过急,稳步前进,不在困难面前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要做好持续点滴改进的长期工作准备,确保行动研究的成果。

5)认真组织以学科为纽带的学习圈,经常举办研讨活动,及时解决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推进研究进程。学习圈每个月至少要组织一次定期的研讨活动,包括理论研讨、课例分析等,解决一些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达成共识,推动研究向前发展,确保研究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举办工作坊,推出研讨课和示范课,大力促进教师水平提高。

1)每学期举办1次研讨课活动(最少2节),促进教师整体提高研究能力和实践水平。骨干教师和专家教师每年至少要上1节示范课。

2)每年十二月份,举办一次以“共创成长路”为主题的系列教学开放日活动(与专家组观课活动相结合)。2016年举办市区范围内学校参与的教学开放日活动,2016年举办全市范围内学校参与的教学开放日活动,2017年举办省内田中系列学校参与的教学开放日活动。

3)邀请专家组定期到学校观课,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拟每学期邀请一次专家到校观课,初定在4月底和11月底,完成对约10位教师的指导。专家组到校前后,工作室均要组织工作坊,开展研讨活动,以提高专家指导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4.加强评估指导,确保研究实效。

1)建立健全评估制度,细化、完善研究日程,确保有条不紊开展工作,能够按时保质地完成目标任务。

2)完善校内评估机制,建立以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积极性,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校内评估要注重过程性评估,每学期至少评估一次。评估的内容应该包括:师生精神面貌,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熟悉管理策略与教学策略的情况,教师录像课例,教学研讨课或示范课,教学设计,同伴互助情况,研究培训情况等。过程性评估既要重视定性评价,更要重视定量评价,要通过正面反馈和提出建设性意见,促使教师完成各项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专家评估指导,确保研究始终在专家的高位引领下,能够高水平发展;确保各项工作在评估的过程中得以长足发展。专家组的评估包括校外专家评估和田家炳基金会组织的第三方评估。

4)组织学习研讨香港田家炳基金会相应评估文件,确保每位参与实验的教师清楚自己的职责和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达成的目标。

5.落实保障措施,提升发展步伐。

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解决矛盾,防止形式主义,确保研究落到实处,产生良好效益。课题组日常管理机构设在教研室和政教处,行动研究要落实在以课题组组长为核心的团队中。加强检查督促,确保有关的规定和活动能够落实到位,能够产生应有的良好效果。

2)精心组织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扩大研究影响力。要确保试点的教师和年级有足够的资源,能够遴选出一些较好的课例,能够遴选出一些实绩较佳的老师,树立榜样作用,带动其他教师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各个舆论阵地,帮助更多教师认识到学生共创成长计划的必要性、进步性和可能性,愿意积极投入到行动研究活动中,愿意支持行动研究的开展。

3)重视物质保障和智力保障,确保研究的物质基础和智力资源。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在原有各课题组研究常规经费以外,根据本课题研究人员的增加和发展壮大,增拨研究经费,确保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要积极创造条件,确保骨干教师、专家教师有足够的经费保障研究活动。

6.健全激励制度,提升研究成果。

1)充分体现精神层面的激励,帮助教师获得精神的满足,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促使教师不断追求专业化发展和终身发展。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设学校名师工作室,提高专家教师和骨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2)充分体现物质层面的激励,在年终绩效考核中对参与行动研究的成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经费保障

1.经费来源于学校下拨之科研经费和教师培训经费以及田家炳基金会支持之经费。

2.经费专用于:

1)专家指导、评估(含指导费、交通补助等);

2)我校骨干教师为兄弟学校普及合作学习之相关费用与津贴;

3)我校骨干教师、专家教师跟名师学习之部分费用;

4)摄像设备2套(含三脚架)之费用;

5)成果出版费用。

五.预期成果与评估

成果评估分阶段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阶段性评估由学校或基金会组织之专家组负责,其中学期评估由学校自行组织,学年度评估由专家组负责。终极性评估由专家组负责。评估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事项:

1.初一年级教学质量于实验结束时能够确保有所提升,(评估主要指标为平均分、优秀率等)。

2.产生一支素质较高、有合作精神的教师队伍,包括约4位专家教师、约10位骨干教师和约20位种子教师(教师资格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认证)。教师成长过程性材料真实、齐全。

3.能够提交初中各年级各种课型的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各一套。产生三篇以上具备一定价值的教学论文。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及教学论文达到发表或出版的水平。

4.学校能够派出骨干教师团队为兄弟学校举办学习工作坊(含上示范课),并初步具备基地学校和示范性学校的内涵与影响力。

5.学校能够承办较大规模的青少年“共创成长路”论坛。

六.其他事项

1.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也是教育教学改革是否能够进行下去并具备推广价值和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教育教学行动研究必须始终坚持这个方向不变,必须始终坚持沿着这个轨道前进。

2.任何改革都会触及相关各方的利益,都会有阻力和压力。要正视这些困难并以务实的态度解决之,要重视速度与质量的平衡,要重视阶段性成果的巩固与展示,要真实有效并经得起检验。

3.要清晰地认识到,在当前的教师评价与奖惩机制下,教师群体的改革动力是有限的。学校在加强教育和完善机制的同时,需要借助基金会专家组(含基金会专家、香港理工大学专家组、省内田中专家组)的力量,促使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苏公网安办321092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