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教科研工作

Scientific research

教育科研
青校发展 首页 » 教育科研 » 青校发展
打印文章


奥苏贝尔的理论观点的核心是有意义接受性学习,但他对接受学习的理解有其特定的涵义,奥苏贝尔强调的接受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学习。奥苏贝尔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要点有三个:
    第一、判断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意义的学习,就要看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能否进行归类和具体化。也就是说,衡量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有两个标准,一是学生要能够把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形成头脑中已有知识的系统化。通俗地理解也就是学生所学习的任何知识,都不能是零碎的、彼此孤立的,而应该是按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的层次来构成知识的系统,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二是学生在学习了知识以后,要能够将知识具体化。所谓具体化,就是将原理应用于实践,学了以后要会用,不会用,就说明所学习的知识是无意义的、机械的、被动的,死记硬背地获得的知识于学生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第二、在学生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是一个演绎的过程。演绎过程是由一般到个别,由一个一般的概念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再接受一个更具体的概念。只有这样教学才会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所强调的是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一般性到特殊性这样一个原则,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这是一个演绎的过程。
    第三、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准备。奥苏贝尔强调学习中的准备性,其实质是认为学生进行学习是有条件的,当条件成熟时,学生的学习就水到渠成,如果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学生的学习就劳而无功,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例如,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是必须通过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发生联系而进行的,能够发生联系,就容易理解,不能发生联系就不能理解;如果教师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进行机械学习,很难理解,如果教师把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解释的很清楚,组织的很好,那么,学生的学习就变得很容易。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在于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进行有准备的学习。
    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理论与我们来说,具有更大的实践意义。但在采用接受学习进行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接受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两个标准:一条标准是看看学生能否讲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和具体化。另一条标准是看学生能否归类和系统化,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归类和系统化,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2、补充必要的概念。按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观点,教学过程是一个演绎的过程,也就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有的时候,在教学中,这个过程是不完整的,这就要求人为补充。
     3、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各种必要的准备。这些准备越充分,学生接受知识就越容易。教师应讲透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等等,这些方面工作做得越好,学生也就学得越好。
    “提问”是最古老、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正因为“提问”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占用大量教学时间的方法之一,深入研究“提问”的方法,提高教师对“提问”的意义和“提问”技巧的认识,对提问的研究才更具价值。欧美学者和教师在提问方面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为我国学校教师借鉴。
一、对“提问”的分类
    按照提问和解答的性质,可以把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敛聚性”的问题。另一类是“发散性”的问题。
    “敛聚性”问题通常是内容明确、条件充分的,并且要求直接、明了和准确回答的问题。而且“敛聚性问题”一般只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判以对与错为标准。这类问题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提问。欧美学者说,许多教师基本上只用这一种类型的问题提问。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来说,回答这类问题最普遍的心理和思维活动是回忆,是从不同的事实和信息中筛选出最为准确的,是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强化。在客观测试、标准化考试和选择题测试中,绝大部分问题也都是“敛聚性问题”。这类问题和提问对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掌握事实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思维的层次来说,从培养“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教师还必须带领学生走到“记忆”知识和事实的背后。
    带领学生走到“记忆”背后的有效捷径之一就是经常向学生提出“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运用知识和经常性的实践,养成“高层次”思维的行为习惯。与“敛聚性问题”相比较,“发散性问题”不追求惟一准确的答案,答案是开放性的。对学习者来说解答发散性问题不能依赖回忆某一个事实或知识,而需要整理、整合大量的已学知识,想象和设计自己的解答方案。
    欧美学者已经注意到,教学中没有“敛聚性问题”难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准确记忆的习惯,但是教学中缺少“发散性问题”就难以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和机会的创造性人才。
二、“提问”的序列与教学进程
    不少学者发现,成功的教师善于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以提问作上课的开始,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组织教学的方法。因为用问题开始,能够刺激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强化学习动机、甚至有利于形成上课需要的纪律和气氛。摩根、萨科斯通和弗雷泽等人认为,在某一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或者在某一项学习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随着教学的进展,在序列上分为独特功能和特性的问题。
    (一)在上课开始时、或者在刚刚进入一个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所提的通常应该是“初始性问题”
    “初始性问题”的主要功能是诱发思维,集中注意;扩展思路、形成理解或者转移注意、重定方向。
    譬如:为了将学生的注意集中到讲解通货膨胀上来,引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教师在开课时提出“什么是通货膨胀?”
    为了转移注意、重定方向,在问了“什么是通货膨胀?”并得到了几位同学的回答之后,可以问“回答得很有趣,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人们是怎样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呢?”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
    “探索性问题”的主要功能是鼓励学生进行探索、讨论、澄清和证明。
    譬如:为了鼓励学生的探索,可以问“还有谁对‘通货膨胀’有其他看法?”
    (三)在一项内容教完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一些“归纳性问题”。
归纳性问题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形成结论、提出普遍规律、明确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巩固已学知识、技能和态度。


 

苏公网安办32109202000109号